期刊內容 | 第 38 期 June 2007
作者:黃金麟(Jin-Lin H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0706.0000
摘要 Abstract
作者:丁仁傑(Jen-Chieh TI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706_(38).0001
摘要 Abstract
市民社會的討論,主要目的不在於提出論斷來認定某個社會是或不是市民社會,而是在經由這個概念的觀照,有助於瞭解某個社會中之外在權威和個人私人場域間動態性的複雜關係。本文的主要宗旨,即在於以當前台灣民問規模最大的志願參與組織-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爲例,說明其社會實踐背後所隱含的對於社會治理的基本概念,和其中所帶有的對於社會公眾利益與個人私人場域問的文化邏輯認定,同時,希望以此文化邏輯來和西方市民社會的運作邏輯相對照,說明其間的差異和其間有無可能相加以連結之處。和西方社會七○年代以來所出現的公共宗教相對比,慈濟在台灣的發展,的確與當代世界所出現的公共宗教有某種類似性,不過不同於西方社會的宗教先經歷私人化的擠壓後,再重回進入公共場域的歷史背景,慈濟的發展,它更接近於在全球化結構中各種西方力量衝擊下,本土民間社會自發性力量經自我重整後,由社區到社會的再生產與擴張。也就是就性質而言,它是傳統民間社會的再生產,而非市民社會的浮現。考察其內容,慈濟的運作模式所代表的公眾性社會實踐是一種「身體性的模型」,而非類似於西方公共領域中的「論述式的模型」。而出於華人「中央與地方雙軌統治/道德一元化意識形態」之治理邏輯,慈濟的「身體性的模型」,與其它「論述式的模型」的合作與聯盟,在地方社區層次裡的發生,會比其在全國性層次裡的發生來得更易出現。

關鍵字:慈濟功德會、市民社會、公共場域、公共宗教、新興宗教、公概念 
作者:容紹武(Shaw-Wu JU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706_(38).0002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鄉鎭「調解委員會」的調解程序爲中心,參與觀察案件的調解,還有這些案件所發生的社會脈絡,以探討法律介入地方習慣的程度,以及法律與習慣混合的規範系統如何形塑民眾的公平與權利觀念。本文同時分析法律與習俗不斷遭遇所蘊涵的文化意義;以及法律宣稱的客觀理性在當事人策略運作時的工具性。一方面,本文說明在「鄉鎭調解委員會」裡的法律程序其實是在建構地方知識。我們可以從這個「準」法律訴訟的調解場合―法律領域和社會領域間的轉換-分析民眾如何將自己對法律的期待建立在地方裡大家認可的價值系統上。另一方面,本文探討法律觀念例如規則和公平是如何被實踐的。本文認爲規則不是一組外在、客觀的法律條文,它們的意義也不完全是清楚明白的;反而是,規則是在一連串的衝突和調解之中被「引發」出來的,甚至是在雙方當事人引用規範來強化自己的立場挑戰對方立場時,規則才不斷被敘述,被重新確認起來。

關鍵字:法律人類學、調解、程序研究、地方的正義觀 
作者:陳端容(Duan-Rung Chen)、範國棟(Kuo-Tung Fa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706_(38).0003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師執業生涯路徑類型,以及醫師由醫院受雇身份轉爲診所自雇所涉風險程度及其決定因素。本文探討在考慮專科別的自我選擇效應後,醫師職場在長期政經勢力影響下形成的階層化結構,如何透過醫師生涯初期的「地位取得」變項,影響醫師在中、後期由醫院受雇轉爲診所自雇的生涯轉換。以行政院衛生署所提供2002年全國醫事人員執業異動資料檔,選取進場時間(初次執業證照核發時間)爲1988年至1995年的內、外、婦、兒、骨科專科醫共6,111位醫師爲分析對象,檢視其於自1988年至2002年間的工作異動歷程,並利用對比涉險COX迴歸模式分析醫師由醫院受雇轉爲診所自雇自雇所需時間及所涉風險的決定因素。結果指出,醫師平均在醫院工作5.3年後(標準差爲2.43年)即會選擇診所自雇。醫師的生涯異動型態主要分爲四種類型:一、穩定型;二、流動型;三、轉換型;四、零亂型,其中以流動型爲主要型態。醫師生涯初期的地位取得對中、後期生涯路徑轉換有一定的解釋力,反映出醫師專業職場以學校派系、學制與組織位階化所鑲嵌的階層化結構,影響醫師中、後期的的生涯路徑選擇。

關鍵字:醫師、醫學教育、生涯路徑、生涯轉換 
作者:楊靜利(Ching-Li Yang)、董宜禎(Yi-Jhen Do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706_(38).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1990年的台閩地區人口普查資料爲基礎,使用九○年代的登記與調查資料估計標準年齡組成,並設定未來的總體參數,以多維家戶推計模型推估台灣至2050年的家庭結構變遷,同時以2000年的戶籍與普查資料比對推計結果,以評估此一推計程序的有效性。在2000年的結果比較方面,由於基礎年釋出資料的限制,使得推計的人口數量與2000年的戶籍登記資料有一些差距,但誤差率在1%以內,準確率相當不錯;家戶組成則是推計所獲得的結果可能較2000年的普查結果值得信賴。人口與家戶組成變遷方面,不論哪一種推計,均指出生育率長期下跌使得三代家庭的比率將先增後減,未來主要的家戶型態仍爲核心家庭,只是屆時的核心家庭內容與今日的核心家庭大不相同,一半是由老人所組成的一代家庭。在中推計假設條件下,2050年時65歲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比例爲38.83%,依賴比爲74.14%,獨居老人占全部老年人的15%。另外,由於離婚率逐漸攀升,單親家庭的比例將愈來愈高,特別是女性離婚後的再婚率較低,使得女性單親家庭的成長更爲明顯。

關鍵字:家戶組成、多維家戶推計模型、基礎人口、標準年齡組成、總體參數 
作者:方孝謙(Shiaw-Chian Fo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9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706_(38).0007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