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30 期 June 2003
作者:何明修(Ming-Sho Ho)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01
摘要 Abstract
社運組織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將累積的社會力轉化成爲政治力。要達成這個目的,社會運動需要在既有的政治勢力中尋找聯盟者,以建立一套政治交換關係。本文分析美濃反水庫運動與貢寮反核四運動之個案,試圖建立政治交換關係的自主與依賴的理念類型。在自主的情境之下,社運組織較有能力獨立設定自己的策略,而不受到聯盟政黨的限制。相對地,依賴的社會運動則是處於一種不對等的情境中,沒有具有自行擴張與實現目標的能力。本研究試圖提出一套因果解釋的架構,分析自主與依賴的形成過程。(1)社會運動的起源,(2)社運組織所掌獲的資源,此兩項因素是具有關鍵性的。另一方面,不同政治交換關係也表現在動員框架的差異。最後,本文將要重新思考社會運動自主性的意義。

關鍵字:社會運動、政治交換、政黨、運動資源、自主性
作者:潘美玲(Mei-Lin Pan)、張維安(Wei-A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51
摘要 Abstract
本文目的在於討論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之間的各種關係類型,以及兩個領域之間的界限與維持的機制,反省經濟行動利用社會關係時的工具化問題。從Karl Polanyi所提出的社會自我保護的概念出發,以及經濟社會學「鑲嵌」概念,本文從不同的文獻與研究當中歸納出互惠與雙贏、衝突與矛盾、以及隔離與迴避等三種經濟與社會的關係型態,指出這三種關係類型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都有可能同時存在,幷且顯示社會的整合連帶本身在面對市場經濟發展擴張的過程中不一定是完全被動地爲其所支配,而是可能相互迴避或在經濟行動彼此互惠,會在各種經濟與社會邏輯衝突的場域産生各種社會自我的保護形式作爲回應,也因此限制了經濟邏輯對社會領域的完全征服,以及對社會關係的全面工具化。最後,本文建議只有從社會關係整合的觀點重新看待經濟行動與社會關係的互動,才能理解當代資本主義體系運作的全貌。

關鍵字:市場經濟、鑲嵌、社會自我保護
作者:劉雅靈(Yia-Ling Li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89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解釋吳江作爲經濟後發展者,如何相對成功的從計畫經濟時期本土「進口替代」工業化走向九○年代末期外資「出口導向」經濟轉型,幷進而解釋外資在中國呈現的地域分佈差異。透過對吳江、新密、安平三地經濟開發區比較研究,本文強調吳江之所以在三地當中最具外資吸引力,在於吳江地理區位優勢帶來的外資群聚效應,使吳江扮演台資高科技産業生産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供應商角色。此一區域優勢,不僅爲吳江經濟開發區帶來相對充裕建設經費,幷使吳江相對容易建立與台商的人際關係,更易於引進出口導向經濟的製度建構,配合外資企業出口需要。同時吳江開發區的財政自主與後發展優勢,使開發區軟硬體建設相對完整,提供較寬廣發展空間,採用較先進的出口導向制度設計,增強吳江外資吸引力。此外,吳江享有長期絲綢出口傳統與政府主導的外貿出口壟斷,使吳江本土企業不僅習於産品外銷的商業文化,也爭取外貿出口自營權,與外資企業共同推動吳江經濟轉型。相較之下,河南新密與河北安平經濟開發區,或者因爲缺乏地理區位優勢或財政自主或出口傳統,以致開發區建設經費不足,外資人際網絡淡薄,開發區制度創新不足,故而外資卻步。透過三地比較研究,本文顯示外資流入中國,不僅未減緩中國區域發展的貧富不均與收入差距,反而更加劇區域發展的失衡。

關鍵字:進口替代、出口導向、人際鑲嵌、生產網絡、地理區位、後發展優勢
作者:蕭蘋(Ping Shaw)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135
摘要 Abstract
女性主義思想傳佈的過程中,大眾媒介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早期的研究中,大眾媒介通常被批評爲是「反女性主義」的,尤其是流行文化更被視爲歧視女性、鞏固父權價值的文本。從這個觀點而論,流行文化是女性主義的「敵人」,因爲媒介中所建構的是最符合主流意識型態(dominant ideology)的性別刻板印象。然而在最近十年,由於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和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的崛起,他們發現流行文化不只是附屬於資本主義和父權體製而已,流行文化的文本其實存在於競爭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脈絡中,因此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是相互競逐的,而主流意識型態也可能受到騷動。所以就此觀點而論,流行文化可以是女性主義的「盟友」。本文以文獻回顧的方式整理女性主義如何看待流行文化,其中從具有敵意的貶抑關係、到歡慶流行文化的盟友關係,這是一個充滿戲劇化、且具有意義的過程。瞭解這個過程,牽涉到女性主義對於「性別」定義的轉變。經由這樣的瞭解,才能討論女性主義對流行文化的文化政略(cultural politics)爲何,這也是面對近十年來流行文化的轉變、和再現日常的社會關係時,一個重要的反省。最後,本文提出一個新的脈絡與物質的研究途徑(a contextual and materialist approach),並且建議以女性主義的教育學教授流行文化的課程。

關鍵字:流行文化、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媒介識讀、文化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