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56 期 June 2015
作者:陳素秋(Su-Chiu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1
摘要 Abstract
雙性情慾理論指出,雙性戀雖得以被看見,但卻總被放置在中界之處的處境中。本文嘗試探究在臺灣社會脈絡下,自我認同為雙性戀者,如何在此中界境況中,回應異/同邏輯與其他情慾論述,以建立起自己的性認同並實踐其雙性情慾。
本文主張:(1)在臺灣同志運動下所形成的同性戀次文化群體成為雙性戀性認同建構的重要參照群體,而現代性的自我反身性大業,也成為驅動雙性戀持續探索自我認同的核心動力;(2)雙性戀與同性戀之間既競爭也合作的關係,使得具雙重意涵的「同志」對雙性戀來說成為性身分地景中的重要選項,也使得酷兒成為較不可欲的身分標籤;(3)雙性戀者雖強調在情慾偏好上可向兩個性別開放,或是不重視性別,但性別仍透過設定互動中的做性別模式以及身體象徵意義的性別化,因而框架或甚至限制雙性戀的情慾活動。

關鍵詞:雙性情慾、性認同、藩籬知識論、異同邏輯
作者:許碧純(Pi-Chun HSU)、邱皓政(Haw-Jeng CHIOU)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2
摘要 Abstract
學者以「母職薪資懲罰」一詞來描述子女照顧工作對女性薪資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然而薪資懲罰的現象不僅是女性與女性之間比較的結果,更可能發生於同一位女性的整個工作生涯。本研究運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2000至2011年的追蹤調查資料,以階層線性模式分析1,484位女性受訪者的7,503筆薪資所得與相關變數的變動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納入了人力資本、工作條件與家庭結構與家庭資源變數的控制之後,臺灣女性工作者的薪資變動軌跡受到母職角色影響而有顯著的薪資懲罰現象。對於個人而言,育有子女數越多,薪資越低,平均降幅為 1.5%;若從個體間比較來看,平均降幅為2.1%。不論是個體間或個體內的比較,人力資本均為影響母職薪資懲罰的主要因素,而工作特性與家庭資源對女性薪資的差異與變動亦有顯著影響。本研究說明了以階層線性模式同時結合個體間與個體內分析來探討薪資變動的重要價值,較過去學者所使用的綜合樣本迴歸及固定效果迴歸更適用於縱橫面的資料分析。

關鍵詞:薪資差距、母職、子女照顧、階層線性模式、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
作者:杜素豪(Su-Hao TU)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3
摘要 Abstract
傳統的事後分層與多重反覆加權法可以降低抽樣誤差,但在改進推估偏差的效果仍然有限。本研究採用「入選機率調整法(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 PSA)」,對2008年的電話訪問樣本進行18歲以上臺灣民眾之上網率的推估,進行上述兩種加權方法以及其納入PSA前後之估計效果的比較。在幾種入選機率值(propensity scores, PS)的調整方法中,本研究採用次樣本分組法,因此也同時比較四到十個分組之間估計效果的差異。
本研究以同一時段蒐集的「臺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五期四次全球化組」為PSA的參考樣本;(前)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執行的「數位落差調查」所推估的全臺灣民眾的上網率為擬母體黃金標準,亦即PSA與兩種傳統加權之估計效果的比較基準。結果證實納入原調查權數(來自事後分層與多重反覆加權)後,在五個次樣本分組時,上網率的估計值最接近數位落差調查的估計值。比起納入事後分層權數,納入多重反覆加權權數的PSA在估計誤差上相對較小。

關鍵詞:事後分層、多變項反覆加權、入選機率調整法、次樣本分組
作者:王志弘(Chih-Hung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討論三種建立本土一般社會理論的嘗試:葉啟政的知識社會學批判與內省修養行動、林文源的漂移實作本體論與位移行動理論,以及謝國雄的「結構力量-呈現樣態-中介行動」大迴路。這些理論化都立足於對結構與行動二元論的批判,並採取偏向行動之自主性或積極中介作用的立場,拋棄靜態僵化的結構概念。結構概念若非遭致取消,就 轉化為多層次、變動、過程與關係,或是受到行動中介的產物等,偏向於建構論或非實體化觀點。本文則從批判實在論立場,主張過度偏袒行動、將結構非實體化,以及消弭結構與行動的二分,可能忽略了結構的慣性、內在變遷或因果力量,造成結構的低度理論化;或者,在強調行動與結構的連續性及難以二分之際,反而將行動納入尚未釐清的結構中。因此,批判實在論的結構與行動雙元實體觀,仍是值得參照的另一 條理論化方向。

關鍵詞:結構、施為、行動、結構能力、批判實在論
作者:葉啓政(Chi-Jeng YEH)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5
摘要 Abstract
作者:王志弘(Chih-Hung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506_(56).0008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