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55 期 December 2014
作者:黃富娟(Fu-Chuan HU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412_(55).0001
摘要 Abstract
1980年中期墨西哥與臺灣先後從國家主導轉向市場主導成長的發展模式,在落實石化市場去管制化之下,因國有石油企業的產權移轉面臨阻礙,兩國轉為推動組織重組為事業體機制。但在政策方向一致下,基於技術官僚的專業知識與對市場理念的認知深淺不同,伴隨各自產業發展的歷史特定脈絡和制度差異,鑲嵌到石化政策內容,造成兩國石化產業發展走向迥異的經濟結果。本研究發現,墨西哥新古典經濟學技術官僚對市場理念的高度推崇,被根深蒂固的石油主義抑制,造成干預失敗;反之,臺灣工程型技術官僚熟悉產業特性與技術內容,並理解逆向整合的產業歷史,因此致力於維繫生產鏈整合。因此,臺灣石化業的經濟表現優於墨西哥。

關鍵詞:石化產業、產業政策、技術官僚、墨西哥石油、臺灣中油
作者:龔宜君(I-Chun Ku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412_(55).0002
摘要 Abstract
本篇文章的目的,試圖分析爪哇農村女性一再地捲入跨國移動的原因;並尋找一個適切地討論有關行/能動者跨國遷移的解釋,希望能同時掌握個人層次與地方特殊性的結構因素,尤其是影響人類行動之微觀與巨觀力量的接合過程。相當程度來說,決定個人的移動與再移動的契 機,是在特定時間與地點上;在這樣的時空中會形塑出一個人們生活與互動的情境式秩序,人們也是在這樣的秩序中計算/選擇行動的可能性。作者想強調的是,人們是在物質與關係性結構場域中行動的,是被鑲嵌的能動者。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上,本文從形塑爪哇農村家庭貧窮生活環境的政經結構出發,探究在台的爪哇女性移工從事跨國的低階薪資勞動時,她的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是如何貫穿在地方的物質條件、性別和親屬關係之中影響了家庭「道德經濟」的運作,進而形成了內捲化之跨國移動的後果。論述的焦點則是放在爪哇女性移工的來台過程、薪資的使用方式與目的,以及其所反應的移工能動性與性別文化、家庭道德經濟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女性移工、爪哇農村、道德經濟學、內捲化
作者:柯志哲(Jyh-Jer Roger KO)、張珮青(Pei-Ching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412_(55).0003
摘要 Abstract
全球勞動市場最近有了類似的區隔化傾向,而區隔的新軸線則在於 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區分。使用非典型工作型態已成為多數國家勞動市場的新趨勢,然而許多研究都發現非典型勞動的工作待遇普遍不如典型勞動,並且認為這種典型/非典型勞動的區隔已經導致勞動市場不平等。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臺灣是否已走向典型/非典型勞動市場區隔的情況,以及是否有工作流動與薪資上的差異等勞動市場不平等的現象產生。
文獻上對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基本上有兩種看法,主張陷阱說的學者認為非典型工於短期工作結束後,不是淪於失業,就是接受另一份非典型工作,形同掉入陷阱之中。主張橋樑說的學者則認為非典型工作其實是提供一種連結到正職工作的橋樑,可以被雇主整合進組織之中。
我們採用2008至2012年「人力運用擬追蹤調查資料庫」來分析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及待遇是否有所差異,並用多元邏輯迴歸模式來分析臺灣就業者的工作身分變化情形。本研究發現臺灣勞動市場已有典型/非典型工作者的區隔性變化,而且工作流動的分析結果基本上支持陷阱說,但同時也顯現了非典型工作型態內部的異質性。

關鍵詞:勞動市場區隔、非典型工作者、工作流動、陷阱說、橋樑說
作者:傅仰止(Yang-Chih FU)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412_(55).0004
摘要 Abstract
臺灣民眾在解嚴後是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社會參與的形式有何演變?都是瞭解公民意識的重要議題。最新研究顯示志願結社的趨勢下降,尤其是「工具性」社團參與式微,透露出公民意識似乎益趨薄弱,公民社會的發展面臨危機。本文透過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近年資料,擴大檢視兩種可能孕育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形式。「志願結社」直接測量正式的社會參與,「日常接觸」則涵蓋不拘內容的社會活動,兩者都和民眾的政治效能強度、公共議題討論頻率、公民責任義務的評估息息相關。近年來參加社團的趨勢下降,日常生活中的人際接觸則未減少, 日常接觸也逐漸包含不認識的對象,初步顯露出即時短暫的社會互動跡象。從這些趨勢顯示,臺灣民眾參與社會的形式趨向多元化,社會連結的原則可能也隨著科技進展而有所調整。「志願結社」如同其他眾多概念,延續社會科學既有的研究傳承;「日常接觸」則依據古典社會學論述及近一世紀來的社會發展,在概念化和測量工具上另求創新,並以臺灣社會的調查研究成果為主要依據,補足從「志願結社」來理解公民意識發展的思維。正如本文研究結果所顯示,公民意識發展的社會參與效應如何,應透過不同研究取徑來加以探索,以多方掌握社會變遷的重要面向。

關鍵詞:社會參與、志願結社、日常接觸、公民社會
作者:陳伯偉(Bo-Wei CHEN)、唐文慧(Wen-hui Anna TANG)、王宏仁(Hong-ze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412_(55).0005
摘要 Abstract
本文從Bourdieusian女性主義角度出發,以男性家暴諮商經驗為例,說明男性內部的階級「差異」如何再製,以及階級權力的運作邏輯。家暴經常被視為是「工人階級男性」才有的實踐,透過此凝視,中產階級得以維持其優勢與正當性;但是如果「中產階級」男性被冠上家暴的罪名,就會被認為像工人階級男性一樣無知,其原本受人尊敬的階級特質則會因社會場域的轉移,成為讓人詬病的原因,因此這類男性會經歷「衝突/矛盾」的權力關係。透過此分析,本文挑戰單一、刻板的家暴男性形象,跳脫本質化的階級分析,用以解釋中產階級特質對家暴男性既是「資產」(聲望)也是「負債」(污名),並非是定著的特質。

關鍵詞:Bourdieusian女性主義分析、家暴男性、情緒管理、階級、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