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41 期 December 2008
作者:蔡瑞明(Ruey-Ming Tsay)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0812.0000
摘要 Abstract
作者:吳忻怡(Hsin-Yi W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812_(41).0001
摘要 Abstract
針對學界對朱天心作品表現高度研究興趣而形成的「朱天心現 象」,本文以伊里亞斯(Norbert Elias)之社會學關係主義為方法,試圖探究此現象的成因與內涵,並嘗試理解其與當代台灣認同議題與族群關係的發展,有何關聯之處。本研究認為:「朱天心現象」的重要社會性意涵在於,作家的主體行動與書寫,被當成具代表性的外省人認同理念型,是一個可與不同行動者參差對照的重要參考點。這個參考點不斷地被「拿來參考」,以定位行動者自身、定位外省族群、定位國族政治。 其間複雜又密切鑲嵌的對話過程,展現了認同議題在當代台灣社會的不可迴避性,及認同辯證過程中所產生的強大張力與緊張關係。

關鍵詞:朱天心、朱天心現象、認同、外省人、參照點
作者:周玉慧(Yuh-Huey Jou)、朱瑞玲(Ruey-Ling Ch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812_(41).0002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應用「年齡─時期─世代」觀點,探討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疏離感及身心困擾程度的變遷,並檢驗此三類變項間可能存在的關係。使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在1995年、2000年、2005 年的調查資料,採取Yang and Land(2006a)的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Cross-Classified Random-Effect Model),從個人層次、時期層次及世代層次分析心理需求、疏離感及身心困擾程度之所以出現差異與變遷的原因。主要發現如下:(一)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疏離感與身心困擾隨著時期有顯著變化,心理需求隨時間降低、身心困擾隨時間增加、 社會疏離感則成U型改變。(二)控制人口變項的效應後,心理需求、 疏離感與身心困擾的世代差異並不明顯。(三)身心困擾隨著年齡成U型變化,40歲左右的台灣民眾身心最健康。(四)自我實現心理需求愈高,身心困擾愈少;疏離感愈高者,身心困擾亦愈高;但加入疏離感後,自我實現心理需求對身心困擾之影響消失。

關鍵詞:心理需求、疏離感、身心困擾、年齡─時期─世代效應、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
作者:關秉寅(Ping-Yin Kuan)、李敦義(Duen-Yi Lee)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812_(41).0003
摘要 Abstract
補習是學校教育體制外一種補充性或補救性的學習活動,被視為有利於教育成就取得的一種手段。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三學生參與數學科補習是否有效、效用多大,以及什麼類型學生補習的效益最大等三個研究議題,為了回答這些議題,我們也會瞭解誰會去參與補習。
本文分析資料取自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第一波和第二波國中樣本資料,經整理後共得11,373個有效樣本數。運用邏輯迴歸,以及「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從事「反事實」的分析後發現:(一)除了社經背景因素外,學習環境愈佳和個人先備能力愈高者,愈可能在國三時參與數學補習;(二)數學補習有其正面功效,但對於國三參與補習者而言,其效果值並不大,約為0.125個標準差;(三)國三參加補習者中,如果補習的傾向分數越高、先備能力愈好,或是父母教育程度愈高者,其數學補習的平均效果比較小。

關鍵詞:補習、教育成就、教育階層化、反事實、傾向分數配對
作者:吳挺鋒(Ting-Feng W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28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812_(41).0004
摘要 Abstract
聯合國人居署的研究顯示,人類正跨越一個新的歷史里程碑:全世界的都市人口於2008年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然而,在這個都市化的過程裡,都市貧窮問題卻益發惡化,貧民窟,甚至是巨型貧民窟的出現與蔓延,已蔚為當代奇觀。本論文討論了晚近都市化,及其政治經濟背景,並批判當前主流對於解決貧民窟問題的對策與預設。當面對這樣的全球新情勢時,不只是傳統的都市理論、階級理論與發展社會學都有再更新的必要,同時也應該在這個宏觀脈絡下,注意到中國都市化經驗的特殊性。

關鍵詞:都市化、貧民窟、新自由主義、結構性調整計畫、非正式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