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宏倫(Horng-Lue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1
作者:何明修(Ming-Sho Ho)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2
![]() |
摘要 Abstract
台灣工會運動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戰鬥性男子氣概。男子氣概是一種關係性的社會組織,特定男子氣概的展現也是立基於特定的環境,並且因而產生性別政治的效果。本文提出兩個層次的解釋,以說明為何台灣的工人需要依賴這種高度性別化的文化資源。(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工人缺乏其他批判性的傳統可以援用。在長期的威權主義統治下,工人階級喪失了原先激進主義的集體記憶。因此,工人不得不借用最原始的共同男性身分,以強化彼此的凝聚力。(2)從勞動組織的角度來看,以往的國營事業體制下,父權主義的男性角色期待與工廠內部的階級支配是處於矛盾的狀態。階級體制閹割了工人,喪失尊嚴的工人無異是「女性化」的存在。因此,工人階級期待他們的集體行動能夠表達他們被壓抑的男子氣概,工會運動也進一步鞏固了既有的性別不平等。
關鍵字:工會運動、男子氣概、父權主義、階級 |
作者:陳家倫(Chia-Luen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3
![]() |
摘要 Abstract
新時代運動是西方社會新興的靈性追求模式,包含多元的思想體系與實踐模式,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與折衷性,其組織型態不同於一般宗教的層級組織運作,而是以鬆散的網絡組織形式來傳遞訊息與整合資源,並藉此連結各種團體成為具有類似訴求或宗旨的運動,台灣新時代運動亦呈現這種網絡組織的特徵。本文建構了連結台灣新時代團體的四種關係類型(個人聯繫、團體聯繫、網際網路聯繫及跨團體參與聯繫),並應用網絡分析的概念及方法檢視、比較四種關係類型所產生的連結效應,勾勒出台灣新時代團體的整體網絡圖像。本文分析的結果顯示:(1)台灣新時代團體的網絡是一種多重、多中心與分散的網絡組織形式;(2)團體聯繫的出現僅限於兩類新時代團體,並且與其他聯繫有高度的重疊性,意味著去組織化的特質;(3)其他三種聯繫網絡的重疊性相當低,發揮了外擴性的廣泛連結效應;(4)跨團體參與聯繫特別彰顯了新時代團體與一般宗教團體及社會團體的鑲嵌性,證實「個人與團體的二元性」在台灣新時代運動中的普及性。
關鍵字:台灣新時代運動、網絡組織、網絡分析、跨團體參與、宗教社會學 |
作者:蘇碩斌(Shuo-Bin S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4
作者:王振寰(Jenn-Hwan W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5
![]() |
摘要 Abstract
|
作者:古允文(Yeun-Wen K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6
![]() |
摘要 Abstract
|
作者:李明璁(Ming-Tsung Lee) | 首次發表於 2020-06-30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7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606_(36).0007
![]() |
摘要 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