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宗文(Tzung-Wen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1
![]() |
摘要 Abstract
以知識資產為基礎的生物經濟仰賴專利經濟之運作。但具有多重價值的專利經濟能否順利發展出生物經濟,卻甚少有研究。本論文基於塔德的經濟心理學,結合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發展出異質網絡的分析方式,針對臺灣的生醫專利進行實質分析。異質網絡元素是各種不同參與在網絡中的行動者,包括發明人、申請人、專利師、專利審查官等,透過對話來實現專利的內容與數量。在逐漸積累出顯著數量的專利經濟中,至少有順語境和逆語境兩種異質網絡模式,建構出不同內容與價值的專利。透過觀察由異質網絡所建構的不同資本之情形,可以看出臺灣專利經濟著重胚芽資本,生物經濟卻需兼顧子葉資本。透過考察兩種資本在臺灣生醫專利經濟中的不對等組成,顯然與美國主流生物經濟的資本組成形貌並不相符。
關鍵詞:生物經濟、專利經濟、異質網絡、經濟心理學、行動者網絡理論 |
作者:龔宜君(I-Chun Ku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5-16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2
作者:林文源(Wen-yuan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3
作者:陳韻如(Yin-Zu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5-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4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906_(65).0004
![]() |
摘要 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