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明修(Ming-Sho Ho)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01
![]() |
摘要 Abstract
社運組織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將累積的社會力轉化成爲政治力。要達成這個目的,社會運動需要在既有的政治勢力中尋找聯盟者,以建立一套政治交換關係。本文分析美濃反水庫運動與貢寮反核四運動之個案,試圖建立政治交換關係的自主與依賴的理念類型。在自主的情境之下,社運組織較有能力獨立設定自己的策略,而不受到聯盟政黨的限制。相對地,依賴的社會運動則是處於一種不對等的情境中,沒有具有自行擴張與實現目標的能力。本研究試圖提出一套因果解釋的架構,分析自主與依賴的形成過程。(1)社會運動的起源,(2)社運組織所掌獲的資源,此兩項因素是具有關鍵性的。另一方面,不同政治交換關係也表現在動員框架的差異。最後,本文將要重新思考社會運動自主性的意義。
關鍵字:社會運動、政治交換、政黨、運動資源、自主性 |
作者:潘美玲(Mei-Lin Pan)、張維安(Wei-A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3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5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51
作者:劉雅靈(Yia-Ling Li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89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089
![]() |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解釋吳江作爲經濟後發展者,如何相對成功的從計畫經濟時期本土「進口替代」工業化走向九○年代末期外資「出口導向」經濟轉型,幷進而解釋外資在中國呈現的地域分佈差異。透過對吳江、新密、安平三地經濟開發區比較研究,本文強調吳江之所以在三地當中最具外資吸引力,在於吳江地理區位優勢帶來的外資群聚效應,使吳江扮演台資高科技産業生産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零組件供應商角色。此一區域優勢,不僅爲吳江經濟開發區帶來相對充裕建設經費,幷使吳江相對容易建立與台商的人際關係,更易於引進出口導向經濟的製度建構,配合外資企業出口需要。同時吳江開發區的財政自主與後發展優勢,使開發區軟硬體建設相對完整,提供較寬廣發展空間,採用較先進的出口導向制度設計,增強吳江外資吸引力。此外,吳江享有長期絲綢出口傳統與政府主導的外貿出口壟斷,使吳江本土企業不僅習於産品外銷的商業文化,也爭取外貿出口自營權,與外資企業共同推動吳江經濟轉型。相較之下,河南新密與河北安平經濟開發區,或者因爲缺乏地理區位優勢或財政自主或出口傳統,以致開發區建設經費不足,外資人際網絡淡薄,開發區制度創新不足,故而外資卻步。透過三地比較研究,本文顯示外資流入中國,不僅未減緩中國區域發展的貧富不均與收入差距,反而更加劇區域發展的失衡。
關鍵字:進口替代、出口導向、人際鑲嵌、生產網絡、地理區位、後發展優勢 |
作者:蕭蘋(Ping Shaw)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13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306.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