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28 期 September 2002
作者:朱元鴻(Yuan-Horng Ch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001
摘要 Abstract
作者:朱元鴻(Yuan-Horng Ch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007
摘要 Abstract
從解讀馬爾侯的「阿波羅蛻變記」,本文探討這類貫越兩千年縱橫數大文明藝術形式蛻變的敘事條件,逐一解析馬爾侯所謂「超越館牆的博物館」所指涉的現代性,博物館及其相關現代學科,特別是藝術史,其符號學製作的機制,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社會史脈絡,及其所服務的現代神話,包括國族主義、原始主義、西方挪佔重塑的古典希臘主義。本文進一步探討馬爾侯所展望的「創作神話的現代權力」申論藝術文物的主權,並不繫於國族主權對於文物形體的控製或宣稱,而是繫於神話創作的論述識框與簽署。最後,本文分別解析偶像破壞與神話創作的不同類級,特別著重於偶像破壞與神話創作之間共現辯證的現代形式,質疑聯合國「普世文化遺產」概念的矛盾,並再度申論藝術文物的主權問題。

關鍵字:蛻變、神話創作、偶像破壞、博物館、藝術史
作者:周慧玲(Katherine Hui-Ling Chou)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077
摘要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檢視印尼峇裡島複雜的觀光文化與文化觀光的過程,及此過程涉入當地文化政策與文化認同的相關辯論。本文視峇裡的文化表演爲當地政府與知識菁英和殖民/中央政府進行社會政治協商的舞台,並透過文獻影像資料的反覆比較,以及與田野經驗的對比分析,探討外來書寫與觀光文化兩者的互滲互塑,以及對當地居民認知乃至再造傳統的文化過程的影響。本文並視作者的田野調查爲另一種扮演行爲,一種透過旅行觀察與交談的身體實踐;此研究書寫的意義在於,藉由實際排演峇里文化觀眾與觀視對象的種種互動,闡釋研究者與觀眾的互動,是整體文化過程中另一場重要的「文化表演」。
本論文還企圖將峇裡的研究模式,借鑑分析台灣原住民近年傳統再造與觀光工業的互動。本文選擇台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爲主要討論對象,作爲個人思考與研究的起步,以及相關議題跨文化比較研究模式的初步嘗試。本文最終目的希望檢討田野書寫、觀光行爲、以及傳統再造三者的辯證與互涉,如何急速地在台灣原住民文化場域上演著,以及不同文化的人們,如何透過表演者的身體參與,共同形構觀者與演者的民族/文化認同,以及此認同論述與當局政策的聯繫(或失聯)。

關鍵字:文化表演、傳統再造、重建行爲、觀光文化、旅行書寫、文化認同 
作者:葉啓政(Chi-Jeng YEH)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153
摘要 Abstract
傳統西方社會學一向以強調生產面向的政治經濟學做爲論述社會的基架,但是,晚近來,以消費爲軸線所開展的文化經濟學論述,卻似乎有逐漸凌駕而成爲主流論述的趨勢。情形所以會是如此,可以同時從西方社會發展史和社會學史中找到一些足資依循的脈絡。在這些可依循的歷史脈絡中,作者選擇了十七世紀時即出現在西歐社會裡之「舒適」概念的歷史背景做爲討論的起點。繼而,透過以「階級」做爲施爲機制這樣的論述基礎,討論整個現代社會如何從以資產階級做爲歷史主體,轉而以居中產位置之新階級做爲歷史演進的領航者。於此,討論的焦點擺在說明新階級所具之「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的特質,是削弱了過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強調而體現在生產面向(又特別是階級對立)之結構命定格局的重要「潛在」條件。基本上,情形是,在新階級逐漸搶得了歷史主導權之後,這樣的「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特質,對塑造以「舒適」心理爲基礎之消費行爲做爲軸線的歷史場景,產生了迂迴促發作用的可能性。這樣可能來臨的社會場景基本上內涵著,過去生產面向爲焦點所呈現的生與死撕裂對抗格局被衝散掉了。此時,人們把「死亡」予以懸擱,人類文明朝向一種無止境、也無責任負擔之「永生」的「自由」狀態發展。

關鍵字:生產的政治經濟學、消費的文化經濟學、新階級、矛盾階級關係中的矛盾位置、舒適
作者:譚康榮(Tony Tam)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231
摘要 Abstract
本文呼籲學界注意長久存在於群體不平等研究中的一個困境:群體不平等的研究問題往往需要做不同模型間參數的比較。然而,當研究的依變項不能直接測量,能觀察到的是二元的指標,此時模型間的參數是不能直接比較的。原因是,傳統二元迴歸模型的參數是不能識別的(under-identified),能估計的是參數的相對值,而非絕對值。針對前述問題,本文的重點有五:(1)指出傳統上用以解決識別不定性問題的方法,實導致了模型間量度的任意變換;(2)指出一般統計軟體所提供的二元迴歸估計值,呈現有系統偏差;(3)提出簡化的程序以執行Winship-Mare所提出的解決方法;(4)當分析群體不平等的來源時,無論依變項是可觀察與否,只要依變項是連續變項,詮釋標準迴歸模型和二元迴歸模型參數的邏輯應該都是一樣的;和(5)利用1998美國General Social Survey和1993台灣社會變遷的資料,以職業取得(是否聲望高的職業)和學校分流(高中和高職)相關研究的數據做爲例子,具體呈現當實質的研究課題的確需要做模型間的結構參數的比較時,如果忽略了識別不定性問題,對研究結果所造成的嚴重偏誤。

關鍵字:隱性變項、邏輯迴歸、波比迴歸、社群差異
作者:張晉芬(Chin-Fe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7-05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0209.0269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