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48 期 December 2011
作者:陳美華(Mei-Hua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112_(48).0001
摘要 Abstract
組織、仲介性交易的第三人在女性主義書寫中經常被視為性剝削者。透過深度訪談中國移民/性工作者,以及組織、仲介兩岸性交易的第三人,本文將指出主流「人蛇集團」的論述一方面誤導了這類地下經濟網絡的性質,另方面也錯失了揭露此地下經濟網絡背後的物質基礎。 在本文的分析中,兩岸底層階級男女是這類網絡的主要勞動力來源,而罰娼的性體制與移民體制則塑造了中國移民/性工作者易受第三人剝削的結構性關係。然而,本文的資料顯示,中國移民/性工作者並不必然在這些地下網絡中感受到剝削或淪為毫無能動性的受害者。相對的,她們和第三人之間經常充滿著矛盾的關係─ 他們彼此間既合作又鬥爭,勞務所得分配不均的表象下潛藏著互利共生的互惠性。

關鍵詞:兩岸性交易網絡、性別、移民/性工作者、性工作、交織性
作者:呂玉瑕(Yu-Hsia L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112_(48).0002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根據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分析1991-2001年之間的社會轉型的脈絡下民眾的性別角色態度變遷。研究結果發現十年間民眾傾向 非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有顯著的增長趨勢,然而性別間有差異;男性支持女性就業的趨勢增長幅度較大,而女性對於家庭內性別區隔傾向非傳統趨勢的增長幅度較大。透過世代變遷分析,本研究證明1990年代的社會轉型中男女民眾性別角色態度傾向非傳統的變遷同時來自世代人口的交替及同世代內人口態度的變遷。然而男性的態度變遷更多歸因於同世代內人口態度的變遷,較少由於世代的交替;女性態度的變遷則較多歸 因於世代交替。
檢測民眾性別角色態度與人口特質的關聯,1990年代男女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符合象徵互動論的預期。女性的態度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形態基礎。男性的態度較多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地位處境,與社會集體意識的關聯較弱。男女民眾的態度變遷與集體意識形態的關聯,闡釋了性別角色態度變遷之世代歸因背後的動態機制。
本研究進一步比較人口特性群的變遷,發現1991-2001年民眾的非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的增長趨勢是全面性的,而且不同的人口特性群的 變遷速率相當一致。唯一例外的是女性較高教育程度者的變遷速率較緩慢,可能是增長的趨勢衝高後的天花板效應;此效應亦顯示1990年代平權的性別意識已從高教育者逐漸散布到不同階層。

關鍵詞:性別角色態度,世代變遷,世代分析,社會變遷,女性就業
作者:謝小芩(Hsiao-Chin HSIEH)、林大森(Da-Sen LIN)、陳佩英(Pei-Ying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112_(48).0003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性別隔離的影響因素。20世紀後半期起,各國高等教育相繼擴張,男女學生高教入學機會漸趨平等,但是男性集中於理工領域、女性集中於人文藝術領域的性別隔離現象仍十分明顯;臺灣亦不例外。關於女性持續低度參與傳統男性領域的現象探討,國外研究成果豐碩,但探討影響男性低度參與傳統女性領域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從學生科系選擇的角度切入,探討跨越性別疆界選擇非傳統性別科系的男女學生的特質,及影響他們跨界抉擇的因素,並特別考慮臺灣分流學制與升學考試的制度性因素在性別科系抉擇過程中的作用。本文運用「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2005年大一新生調查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制度性因素對學生的跨界選系抉擇有顯著的約制作用,技職體系學生的路徑依賴現象尤為顯著;關鍵學科成績對於綜合大學學生的跨界抉擇有顯著影響;而家庭背景、重要他人建議、興趣與未來就業考量的作用則因性別而異,顯示技職體系與綜合大學學生之間、男女兩性之間的性別跨界選系抉擇過程皆有所差異;研究假設大致獲得男性樣本的支持,卻多與女性樣本分析結果不符,本文亦對此發現進行深入討論。

關鍵詞:性別隔離、高等教育、科系選擇、性別角色
作者:陳婉琪(Wan-Chi CHEN)、許雅琳(Ya-Lin SYU)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112_(48).0004
摘要 Abstract
既有文獻指出高等教育之結構分化與性別隔離程度密切相關,另一 方面,國內文獻則指出就讀人口的女性比例及學科領域發展,是臺灣科系性別隔離的兩大影響因素;然而,在探討相關因素時,教育體系之結構因素卻不曾被納入考量。關鍵影響因素對層級不同、取向不同的教育部門未必有相同的影響。本研究分析1982至2009年「教育部統計資料」 中,高等教育各層級各系所之畢業生人數資料,試圖針對既有結論做一修正。一方面,在區分學術與技職取向教育之後,我們呈現了高等教育 各層級的女性比例歷年變遷,以及具性別色彩之學科領域的長期變化趨勢;另一方面,本分析進一步發現,「女性比例變化」與「性別色彩科系擴張(或縮減)」這兩項因素對不同取向的教育部門,具有相當不同的影響。兩點結論簡述如下:一、雖然女性所占比例增加可降低性別隔離程度,證明女性教育機會之改善具有外溢效果,然而這項效應只出現在學術取向的教育部門中,對技職取向教育並無作用。換句話說,即便女性於技職取向教育中的所占比例增加,也無法降低整體性別隔離程度。二、較具性別色彩的學科領域之擴增,只有在技職取向的教育部門才會提高整體性別隔離的程度,對學術取向教育並沒有影響。由於技職取向教育與勞動市場連結緊密,科系較容易呈現濃厚的性別色彩,對關 鍵影響因素(女性比例)的抗拒較強,其性別隔離也更容易受到領域相對規模的變化所影響。本文次要貢獻尚包括:完整呈現各層級高等教育 的性別隔離長期趨勢,文末亦針對科系選擇的性別差異做跨領域的文獻整合與綜合評述。

關鍵詞:高等教育、性別隔離、女性比例、增權、技職教育
作者:陳寬政(Kuanjeng CHEN)、林子瑜(Tzuyu LIN)、 張雅君(Ya-Chu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112_(48).0005
摘要 Abstract
本文使用1986-2005年間,行政院主計處與內政部共十次老人生活狀況調查資料,就歷次老人居住狀態分布的關連建立馬可夫模型,估計前後期居住狀態間的移轉參數。老年人除了與子女同居之外,僅與配偶同居、獨居、居住於養護機構等皆是可能的選擇,到目前為止各項調查卻顯示與子女同居仍為臺灣老年人的主要居住型態,雖然歷年來與子女同居的比例顯有下降,代之而起的卻不是老年獨居的生活型態,而是老年人僅與配偶同居的生活型態。文獻指出,日本與臺灣老年人的居住型態相當穩定,與已婚子女同居是最常見且穩定的型態,其次為僅與配偶同居與獨居;獨居人口有相當比例從其他幾種居住型態移轉而來,主要是從僅與配偶同居移轉而來,而且後期居住型態受前期居住型態的影響很大。本文目的不在於這些移轉機率的調查與分析,而在於將橫斷面的老年人居住安排參數化,也就是建立模型說明各類居住狀態的比例分布及其變化,指出模型估計需要考量的幾個重要條件,提出參數估計及參數設限的方法與結論。
我們的估計程序顯示,在適當週邊條件的控制下,如果參數估計值落在適當的範圍0≦mij≦1內,馬可夫模型中不同等式對應參數累加為1的設限並非必要,自然累加為1;但是由於初步結果指出某些特定參數需要調整數值,則不同等式對應參數累加為1的條件就成為參數調整時的重要考量。調整參數當然就偏離最小平方法的結果,但是我們所設立的計算程序不但取得收斂結果,而且其差方和並不顯著不同於最小平方法所產生的差方和。參數估計的結果顯示,「與子女同居」表現為最穩定的居住狀態,其次為「僅與配偶同居」,「獨居」與「其他」居住狀態則穩定度較差;由於「其他」居住狀態包含高比例的養護機構老年人口,一般而言健康狀況較差,產生偏高的死亡率。與子女同居不但是最 穩定的居住狀態,也是移出所有其他居住狀態者的主要流向,仍然是老年人的首要歸宿,晚年生活的可靠依據。

關鍵詞:老人居住安排、馬可夫模型、移轉機率、參數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