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53 期 December 2013
作者:張峰彬(Feng-Bi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312_(53).0001
摘要 Abstract
工作權威(job authority)一直是社會階層研究中的重要議題。在東西方社會裡,工作職位上的男尊女卑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然而,過往的相關研究多數是利用橫斷面資料或是單一組織或產業的個案分析,因此欠缺從生命歷程的觀點,以動態的分析方式來驗證家庭生命週期如何影響兩性工作權威流動經驗。本研究利用2005年「東亞社會階層與社會動研究計畫」所收集的回溯性工作史資 ,藉由事件史分析法,探討不同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如何影響男性和女性員工獲得公司內工作權威晉陞的機會。本研究發現男性工作者在結婚之後,獲得公司內權威晉陞的機會開始上升,而且在妻子懷第一胎時達到高峰。相反地,女性的工作權威晉陞機會則是受到結婚和養育學齡前子女所限制。女性在剛結婚之後,便明顯增加退出職場的機會,而且是在懷第一胎時最容易退出職場。當最小子女0到6歲的時候,照顧幼兒的責任會增加女性退出職場的機率。因此,兩性工作權威落差的擴大是以結婚為開端,而懷第一胎的時候是加深兩性權威落差的關鍵期。面對職場普遍存在男性婚育溢酬的情況下,女性謀求工作權威晉陞的關鍵在於需要具備高學歷、進入私人大企業、和累積職務歷練之外,同時要避免因為婚育而退出職位晉陞的競賽跑道。

關鍵詞:工作權威、公司內職位晉陞、家庭生命週期、婚育溢酬、事件史分析法
作者:容紹武(Shaw-Wu JU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312_(53).0002
摘要 Abstract
本文探討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建構「桃米生態村」的過程,從它的蘊釀、討論,到具體成型與運作,再到轉型,一直到晚近社區重新組織再出發,所呈現出來許多和公共性(publicity)有關的面向。一般認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提出與實踐,可以從地方逐漸萌芽出如Habermas所描述的現代溝通公共領域。本文則認為上述的說法,對於社區居民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培養以及實踐自己的權利意識,太過於從「應然」的層面去論述,其中假設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就會產生公共意見,形成公共領域。筆者認為研究分析者應該找出不同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看到的是甚麼、居民參與的是甚麼公共空間。人類學家Michael Herzfeld「文化親密性」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概念,他指出居民原有的經驗、習慣、行為,成為接合不同規模社會空間的共同元素。本文將描述桃米的公共領域泰半是熟人的組合,他們溝通互動方式是建立在熟悉的元素,桃米居民將其推到公共的層次,作為社區的精神和特色。掌握公共性的關鍵之處便在於了解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等不同規模社會空間連接的方式,文化親密性正是提供了這樣的途徑。

關鍵詞:公共性、文化親密性、社區總體營造、桃米
作者:李明璁(Ming-Tsung LEE)、林穎孟(Ying-Meng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312_(53).0003
摘要 Abstract
如何理解晚近從日本移植至臺灣的一個新興消費空間:「女僕喫茶(咖啡館)」?媒體輿論多半採取兩種極端態度:一方面是嚴厲的批判,認為這是一種歧視/剝削女性的工作場域;另方面則寬容以待,單純將之視為一種動漫迷群次文化的商業衍生行為。本文認為研究這個經驗案例,將有助於我們發展一個鑲嵌在次文化框架中的性別與勞動社會學分析。據此,兩位作者分別以不同身分進行了前後長達三年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透過圈內人觀點深描「女僕」工作者的規訓過程、勞動實作、認同協商與人際互動;進而提出「表演勞動」的新概念,嘗試與情緒勞動概念進行對話並作出增補。本文認為:表演勞動並非只是既有情緒勞動的一種次類型,而是在新興服務業與都會後現代消費主義等發展脈絡中所孕生的一種獨特勞動形式。而表演勞動的實作,是有可能賦權於女僕,使之在性別化結構及其情緒勞動之外,依循迷文化脈絡而得以進行各種日常戰術、甚至凝聚群體共識,找到另類的能動性出路。

關鍵詞:情緒勞動、表演勞動、女僕喫茶、性別化空間、ACG迷文化
作者:鄭斐文(Fei-Wen CHENG) | 首次發表於 2020-06-0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1312_(53).0004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肥胖(症)」議題為具體的現象,進而考察社會建構論、批判實在論與ANT三種取向,在身體與社會的關係、存有論觀點問題上的差異。本文以Crossley於2004年發表的〈肥胖是一個社會學議題〉文章作為批判實在論的肥胖研究代表,分析此文所提的「肥胖是社會事實」、「能量比科學」問題,並從社會建構論取向進行兩派的分析。辯論指出,批判實在論將肥胖症與能量比視為獨立於社會文化之外的「生物事實」,而社會建構論卻直指了「肥胖作為疾病」本身牽涉到特定社會群體的利益與醫療化的結果。社會建構論的問題,是將文化、論述(或語言)視為真正的「行動者」;批判實在論卻容易忽略身體與科學知識之社會建構性。本文最後以ANT的視角指出,「能量比的科學」與「肥胖身體」,應該於知識生產脈絡與行動者的異質網絡中進行檢視。 肥胖身體是透過促成、展演而轉為「事實」與特定的存有。本文最後指出,三種取向的比較分析讓我們看到更多異質知識與政治介入的可能性。

關鍵詞:肥胖/肥胖症、社會建構論、批判實在論、行動者網絡理論、身體/自然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