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44 期 June 2010
作者:陳婉琪(Wan-Chi Chen)、溫郁文(Yu-wen Wen)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1006.0001
摘要 Abstract
既有文獻指出,國語作為一種官方語言,此語言能力可被視為一種語言資本,有利於職業地位的取得。但要證明語言資本的影響,由於適用資料不多,除了蔡淑鈴(2001)的論文之外,相關研究極少。除了國語能力在職業取得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本文企圖檢視其他語言能力是否也可被稱為語言資本,具有任何優勢?而不同的語言資本,在不同職業取得面向上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此外,由於傳統分析方式在因果關係上的推論限制,本文也將利用工具變項估計法,針對語言的影響力做更可靠的估計。「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涵蓋數種語言流利程度之豐富資訊,利用這份資料的獨特性,本分析得到以下幾項結論:一、國語能力對於脫離勞動階級、取得較高地位的職業確實有顯著正向影響;二、在相同教育程度下,外省族群職業地位較高,但國語能力解釋了大部分差異;三、控制教育及國語程度之後,客家族群具有顯著的職業地位弱勢;四、客家及外省人成為小雇主的機會比閩南人來得低,但閩南語能力是解釋閩南族群之小頭家優勢的主因;外省、客家人一旦掌握閩南語,脫離自營或受雇身分、成為小頭家的機會並無差異;五、一旦考慮到亟需人脈的「大雇主」身分,國語及閩南語都具有顯著正面影響;六、工具變項估計法得到的結果顯示,語言程度的實際影響力事實上要比傳統分析之估計值來得更大。

關鍵詞:語言資本、職業取得、族群、雇主、閩南語
作者:熊瑞梅(Ray-May Hsung)、張峰彬(Feng-Bin Chang)、林亞鋒(Ya-Feng Lin)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1006.0055
摘要 Abstract
民眾社團參與變遷趨勢是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關懷的議題,民主政治的效率和市民社會的發展都仰賴民眾積極的社團參與。本研究合併1990、1992、1995、1997、2000、2002、2005、和2007等八年的台灣社會變遷調查民眾參與社團的資料,引進Yang and Land (2006)的年齡─時期─世代分析法,企圖釐清台灣社團變遷趨勢的時期與世代的效應。本研究發現台灣在解嚴後,只經歷很短暫的民眾社團參與成長,民眾社團參與便逐漸地持續下降。細言之,1995到2000年間呈現些微下降,到2000年後劇降,2007年有微升的狀況。根據層級線性分析的交叉分類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台灣1990-2007年社團參與變遷趨勢,時期和世代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應。經過控制個人特質的固定效應(性別、年齡、族群、大學畢業學歷)後,時期的效應都顯著的大於世代。1990-1995年民眾社團參與率相對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但2000年以後社團參與下降的趨勢便很顯著。出生於1956-1965年的世代是社團參與最多的世代,其前後兩個世代也是積極參與社團的世代。1980年以後的世代出現顯著地不積極參與社團的現象。大學畢業者在情感性社團參與數目在時期上的隨機效應是不明顯的,但大學畢業者對工具性社團參與數目,在時期上的隨機效應卻很顯著。本研究企圖從台灣民主轉型和高等教育擴張來詮釋民眾社團參與下降的世代和時期效應的意涵。

關鍵詞:社團參與、情感性社團、工具性社團、年齡-時期-世代分析法、民主轉型、高教擴張
作者:黃庭康(Ting-Hong Wong)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1006.0107
摘要 Abstract
過往西方的國家權力形構與教育文獻都傾向分析經歷急劇政治轉變的歷史個案,本文討論香港─一個戰後維持殖民統治的社會─黑市學校的案例,目的是探討在國家權力形構強度相對較弱的歷史場境下國家與教育的關係。戰後香港繼續受英國統治,殖民政府的合法性並非來自民眾的強烈支持,執政者無需打造香港為中心的國族身分認同,當時最能引發社會衝突、威脅殖民地安定的親共及親台陣營的戰鬥性受到客觀條件限制。這些因素緩和了國家權力形構的壓力,也減低了當局發展教育的意願。因為政府對教育投入不足,私立學校成為教育設施的主要提供者。為了避免私校被親共及親台勢力滲透以及因管理不善危害學生安全,當局訂定更嚴厲的法規管制私立學校。政府「提供不足、負面管制」的政策引起黑市學校問題。殖民掌權者面對壓力要對付黑市學校。然而因為殖民地缺乏足夠教育設施,以強硬手段打壓無牌學校勢必導致大量學童失學。這些矛盾壓力使黑市學校問題難以獲得解決。受到戰後香港個案的啟發,本文在結論部分以執政者「有否提供足夠教育機會」及「是否以負面手法管制私校」兩大面向發展出四種國家教育政策的類型,並提出有關四種教育政策與國家權力形構關係的理論假設。

關鍵詞:國家權力形構、教育政策、殖民地國家、學校體系、香港
作者:趙彥寧(Antonia Chao)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1006.0155
摘要 Abstract
奠基於長期的田野調查研究資料,本文旨在討論2005年後中國閩北國境邊區中遷移模式的變化、此變化隱含的性別和遷移主體的建構型態、以及這些模式和型態與晚近鉅變中的中台兩國政經形貌與國境管理形式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一,源於上述鉅變中的政經形貌與國境管理形式,已婚女性逐漸取代未婚男性成為助益家戶經濟的跨境勞動者;二,「假結婚」是她們的首要跨境途徑,其入境後的工作形式則逐漸集中於情慾勞動;三,上述的新興跨境打工模式深刻影響了閩北國境邊區的道德經濟實作,並具體表現在性別角色分工和性別意識形態的層面上;四,與國外有關跨境母職的研究發現有異,不少女性報導人(尤以從事情慾勞動者為然)認為母職是可以拋棄的身分和志業。最後,透過上述的討論,本文希冀對於當代人類社會中經濟活動、情感和慾望、以及社會倫理間互相交織的狀況提出更多元的理解。

關鍵詞:閩北、國境邊區、情慾勞動、道德經濟、跨境母職
作者:鄭作彧(Tsuo-Yu CHENG) | 首次發表於 2021-10-24
DOI:10.6786/TJS.201006.0213
摘要 Abstract
本文試圖從時間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探討當代社會時間結構的改變,及其相應的時間政治的問題與實踐目標。在確立了「時間」、「時間結構」與「時間政治」等意涵之後,本文企圖指出,當代社會的時間結構已經從「標準時間結構」改變成今日越趨顯著的「彈性化時間結構」。當中值得強調的是,在彈性化的時間結構當中,由「薪資勞動工作時間」、「非薪資勞動事務時間」以及「復原與文化時間」所構成的「三元時間的社會」,已經在某些層面上代替了「工作時間」與「自由時間」二分的社會情境。而在「三元時間的社會」當中,以「時間自主性」為主、「時間協調的平等」與「公平環境」為輔的「時間富裕」,則是最主要的時間政治的目標。奠基在此理論之上,本文也以「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與「無薪假」這兩個例子,粗略考察了我國目前在面對「彈性化時間結構」時,在時間政治方面可能的忽略、不足之處。藉此,本文期待一方面能夠在時間的觀念上給予一些更貼切於當代社會情況的社會學想法,一方面則希望能開啟更多的時間社會學的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方向。

關鍵詞:時間、時間結構、時間政治、時間社會學、無薪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