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內容 | 第 76 期 December 2024(最新一期)
作者:陳宗文(Tzung-Wen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5-05-05
DOI:
摘要 Abstract
作者:張貴閔(Kuei-Min Chang) | 首次發表於 2024-05-21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412_(76).0002
摘要 Abstract
神明信仰為臺灣民眾最主要的信仰,其香火多由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民攜來,隨其在臺灣逐漸落地生根,加以地理和政治阻隔,創造了臺灣民間宗教發展的內生制度環境。1987年底兩岸開放交流後,原本抽象、精神上的中國祖庭,成為信徒具體可謁祖的進香地點,國內宮廟興起到中國進香的風潮。在兩岸重新連結、建構的分靈與分香網絡的脈絡下,神像做為靈力的具化,變成兩岸民間宗教交流中的主體。本文探討中國神像在臺遶境的動員模式、過程,以及其影響。文章主要論點為:中國祖廟神尊遶境的動員成效,在於其能否成功嫁接臺灣民間宗教的制度邏輯;民間宗教統戰有其結構限制,中國祖廟在兩岸政教制度秩序中的雙重弱勢,限制了其宗教能動性。首先,中國祖廟神尊缺乏臺灣地方連結,而必須搭載接駕宮廟的廟際網絡,每次來臺遶境路徑,都須經由中介組織重新協商。因此,中國神尊每一次來臺遶境,都是一個特設「跨海峽宗教聚集事件」的創造,其文本的去鑲嵌化、人事集結的暫時性、各類參與者詮釋的開放性,使每次事件發展的軌跡與效果不可預期。再者,當中介者缺乏社群正當性,在遶境實作中,往往難以有效統整祖廟和承接廟宇雙方需求,不但製造衝突敘事,還限制了中國祖廟在臺遶境動員的能力。

關鍵詞:遶境、宗教交流、宗教統戰、聚集事件、民間宗教
作者:沈秀華(Hsiu-Hua Shen)、鄭志鵬(Chih-Peng Cheng) | 首次發表於 2025-02-1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412_(76).0003
摘要 Abstract
近十餘年來,尤其是太陽花運動後,許多臺灣青年赴中國交流、實習、求學、就業與創業。臺青移動到中國這個現象是如何發生?本文探討臺青移動中國的機制與過程。透過中國政策與二手資料分析,以及臺青與相關人員訪談,借鏡「遷移基礎建設」概念,從規範性、社會性、技術性與商業性四個面向,分析中共為了改變臺青對中國的觀感及臺中關係態度,推動臺青赴中的內部結構。研究發現,中共以青年生命階段關注的「生涯發展」為切入點,建構高度組織化、制度化,兼具物質、論述與文化層面的跨境遷移基礎建設,影響臺青的移動動機與途徑,使其移動到中國,尋求社會與經濟資本累積。這四種基礎建設雖有不同的制度運作邏輯,卻互相交織,既衝突又強化,並顯現內捲化現象。本研究補充既有文獻較少關注的制度與組織層面,發現即使是受高等教育的臺青,其遷移決策與經驗深受中國國族主義與中共政策影響,有別於一般認知往往以為,中產階級或高教育者的遷移決定與經驗是高度自主與自由的。此外,中共對臺青的工作成為中共對臺青、甚至臺灣社會,能施展銳實力的關鍵基礎,顯示銳實力的施展非僅是虛擬、抽象大宣傳,而是立基於社會脈絡中。

關鍵詞:臺灣與中國關係、臺灣青年、遷移基礎建設、中國國族主義、銳實力
作者:陳登翔(Teng-Hsiang Chen) | 首次發表於 2025-02-12
DOI:https://dx.doi.org/10.6786/TJS.202412_(76).0004
摘要 Abstract
由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Oevermann開創的客觀詮釋學(Objective Hermeneutics),與基於該方法論所建立的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其研究方法特色是要求以團體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此方法要求團體成員在遵守序列分析原則的狀況下進行討論,以此避免分析者的主觀見解,構成分析的客觀性。然而,該方法論對於分析過程的指引,在實際團體分析執行時,仍受團體成員間互動而造就的不確定因素影響。以此,本文首先說明客觀詮釋學的分析團體運作模式(延展性原則、節省性原則),及其理論基礎,然後探討團體分析實際操作可能遇到的困難,檢討實際運作與客觀詮釋學分析原則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客觀詮釋學、序列分析、團體分析、質性研究